如果在《庆余年》的故事中,
陈萍萍不逼范闲反庆帝的话,结局又会如何呢?
范闲又否能顺利活下来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相信了解《庆余年》原著的朋友,
都知道在最后的结局中,
范闲跟庆帝彻底的翻脸了,
导火线就是陈萍萍的死亡,
最终庆帝也是倒在了五竹的激光眼之下,
范闲这一方宣布了胜利,
那么要是范闲并没有选择跟庆帝翻脸呢?
他是否还能维持庆国一人之下的局面?
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在范闲当时前往东夷城的时候,
庆帝就已经着手准备处理范闲了,
陈萍萍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在大东山之战后,
太子和二皇子两人全部身死,
陈萍萍、范建、林若甫这些老家伙们,
也都纷纷隐退,
在庆国的朝堂之上,
已经没有人能压制住范闲了,
范闲也真正的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手里不仅有着鉴查院,
还有江南内库的管控权,
如此强大的权力,
庆帝要是不想办法来限制范闲的话,
那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了,
所以庆帝一直在扶持着贺宗纬,
让贺宗纬在都察院中制衡范闲,
但只是一个小小的贺宗纬,
即便是有庆帝的帮助,
也难以在朝堂上压制住范闲的。
尤其是没有了太子和二皇子,
庆帝就只能选择三皇子,
暂时成为庆国外来的接班人,
但三皇子又是范闲的土地,
所以庆帝也不得不做出另一番的打算,
那就是再生一个新的皇子,
这也就是原著结局出现的那个小皇子了,
这个小皇子的出现,
就是为了制衡之后的三皇子和范闲两人,
但当时庆帝还没能将小皇子培养成人,
便被五竹杀掉了,
不过从庆帝的这些举动就能够看出,
就算是没有了太子和二皇子,
庆帝也从未想过让范闲这个儿子接替自己的皇位。
庆帝为什么从来没考虑过,让范闲接替皇位呢?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
在范闲是皇子的身份公布后,
范闲自己选择归入了范家祠堂,
自己放弃了回到皇室的可能性,
以后无论如何,
范闲也就只能姓范不能姓李了,
所以庆帝不可能让一个外姓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
但这也只是其中一点原因,
另外一点就是范闲身上存在的叶轻眉影子,
庆帝当初为何要杀掉叶轻眉,
还不是叶轻眉威胁到了他的皇位。
而范闲在后期中,
对庆帝皇位的威胁程度,
跟当年的叶轻眉相比是有过之无不及,
鉴查院、内库已经尽数回到了范闲的手中,
范闲身边还有五竹保护,
手中还拿着让庆帝惧怕的那个箱子,
甚至范闲的武功也早已超越了叶轻眉,
尤其是猫腻已经对原著进行了改动,
范闲在最后会晋升到大宗师,
也就是说,
庆帝最后还要面临一位大宗师强者,
如此变态的一个隐患,
庆帝怎么能留着范闲安稳的生活在庆国呢?
即便范闲没有想要谋反的想法,
庆帝也不会让范闲握着这么多权力。
所以就算范闲不选择谋反,
庆帝也会一步步的削弱范闲手中的权力,
让范闲在京都之中没有任何的依仗,
而在达到这个目的后,
范闲也就成为了笼中鸟,
彻底被庆帝掌控在了手中,
如果此时再选择造反的话,
庆帝想要杀掉范闲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根本不会给范闲任何逃脱的机会,
尤其是在经过七八年后,
小皇子逐渐的长大,
庆帝也会逐渐的分给小皇子一些权力,
来制衡三皇子,
到时范闲想要继续帮着三皇子上位,
也就更加的艰难了。
如果范闲不选择造反对抗庆帝的话,
不仅仅是会失去一切,
天下的格局也会随之改变。
只要范闲不对抗庆帝,
那么五竹也不会杀入皇宫之中,
庆帝那些后顾之忧也就不存在了,
这样的话,庆帝完全可以休养几年的时间,
然后开始出兵北伐,
北齐没有了苦荷,
东夷城没有了四顾剑,
那么也就没有能抵挡庆帝这位大宗师的存在了,
庆帝一统天下也就不再是梦想,
而一统天下的成功,
势必也会让庆帝得知范闲利用内库,
跟北齐进行走私的事情。
如果说当初范闲指控二皇子走私,
庆帝将事情按下来,
是因为没证据和保持朝堂平衡,
那么在一统天下后,
这些也就不再需要了,
庆帝已经是千古一帝了,
还需要范闲这个威胁做什么?
顺手处理掉范闲也是很正常的,
范闲和庆帝之间虽然是父子关系,
却早已经走上了一种不死不休的道路,
两人也只能有一个人成功的活下来,
至于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还是跟两人的观念不同有关,
范闲的现代记忆是如何植入的,
虽然还没有解密,
但范闲却是跟叶轻眉有着一样思想的人。
拥有现代思想,
却处于封建社会中,
那么两种思想的碰撞必然产生火花,
叶轻眉是上一次碰撞的牺牲品,
范闲虽然主打一个摆烂,
但先进的思想还是不断的支持他前进,
也许范闲也意识不到,
自己同样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跟庆帝之间必然是不可能共存的,
范闲不选择对抗庆帝,
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庆帝,
这无疑是范闲不可能去做的,
除非庆帝给范闲最大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