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广东上映的粤产纪录电影《同学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为延续教育火种,于滚滚硝烟中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熠熠生辉的学者,也培养出了日后的中科院院士黄本立、叶叔华,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经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段历史得以被深入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华南教育研学基地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凤凰卫视于2020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烽火逆行——抗战中粤北华南教育史全记录》,在《凤凰大视野》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了电影《同学们》的制作起源。
影片总制片人,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黄海波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透露,《同学们》从资料整理筹备到拍摄完成上映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们电影台的第一部作品,传承了凤凰卫视对纪录片长期以来的追求,也是对过去我们播放的电视纪录片的精炼,重新加工、拍摄、补充产生的一部作品。”
黄海波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任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2002年加入凤凰卫视。他说“像我这样到香港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人,都不知道原来粤北有这样荡气回肠的故事,而且产生了很多的‘大家’,在中国很多学术研究领域埋下了火种,很多学术成果也是那时候产生的,还有很多音乐作词、学术艺术的有趣故事都在那个时候发生。我很震惊,为什么这段历史没有让更多人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信息茧房,当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有价值的历史,我就希望能把它呈现出来。”
“这些年来不光是韶关方面,我们省的文物研究机构、历史机构、档案馆机构,都在想办法保存这段历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抢救性的发掘,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吸引更多人去粤北,发现粤北的魅力。我也是接触过才知道,原来丹霞山就在那里,虽然我到现在还没有去过,通过这个电影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
在岭南大学与凤凰卫视举办的《同学们》香港观影会上,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教授于观影会致辞时表示:“电影《同学们》让岭大学生深入了解及认识学校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岭大师生们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故事和精神,让岭大学生以身为‘岭南人’而感到骄傲。今日岭大成为亚洲知名的博雅学府,致力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和合作发展,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贯彻‘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校训,致力培养学生善用知识,贡献社会。”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黄海波要求演员突出“先生们”脸上那种优雅、智慧、淡定、笃定的气质,“很多人遇到战火,一定会携家眷、金银财宝去往外跑,但这些人居然会带着书本,带着知识回来,抛弃国外的荣华富贵、学术高位。他们一边逃亡一边教学,过着清贫的生活,仍然不忘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熏陶。不做教育上的亡国奴,在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对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到内心的一种淡定,寻找到真正的正义和真理在哪里,然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同学们》不仅全方位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更是一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台湾地区教育影响力和根脉的深刻探寻,进一步印证了粤港澳及台湾地区教育的同根同源。黄海波说,当时很多老师从广东到了香港,香港被占领以后又回到广东这边,几次辗转反侧,就是为了坚持我们自己的教育。“你会看到他们走过的足迹,后来这些学校散布在了粤港澳大湾区和台湾各地,现在我们很多内地学生到香港、澳门上学,香港的很多大学在广东开分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繁荣,和那个时候对于教育的坚持是分不开的,现在粤港澳和台湾地区的高校之间互动也和那时候的渊源分不开。”
黄海波认为,《同学们》这部电影实际上讲的是“时代中选择”,“这段历史中的老师们都很年轻,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种选择?现在年轻人非常在意选择会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好像人生要做出非常精准的定位,孩子们的家长也在帮助他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不能落在别人后边,要赢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于现在的老师和同学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乍一看很多老师失去了国外的丰厚待遇回国,但他们的精神通过我们的挖掘、传播,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我们中国人5000年来的精神延续,在这部片子当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黄海波说,“在那样的一种炮火连天,崇山峻岭,如此清贫的生活中,这群师生如此笃定。他们好像早就知道他们的这种笃定,成就了他们自己的信仰、尊严,同时也会成就后人的幸福和繁荣。我觉得他们是有这种自信的,不在乎自己会失去什么。我特别希望让年轻人来看一看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