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电影,其实是很多人都需要的治愈。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失败下行的生活着实需要一份理直气壮,这部电影在这一刻便成了一份助力。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批判,而是给所有停下来的人说一句“你很了不起”。
“是一个普通人就好,走走停停是人生的常态。”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胡歌似乎在诠释“电影青年”这一点上留有执念。常进电影院的影迷会发现,近期上映的《走走停停》与去年的《不虚此行》同源异流,都是失意编剧在生活中找寻出路,碰撞出一系列的逸闻桥段。
这其实并不是一张安全牌。尽管《走走停停》与《不虚此行》都在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但站在大众市场角度,大多数普通观众与创作者身份的主角难以共情,天然间隔了屏障。或许正是考虑到了受众端口,《走走停停》放下了文艺缓慢的严肃姿态,扎进生活中,化为了一部轻喜剧。
轻盈,是评价这部电影最多的关键词。内卷、内伤、内耗,现代都市人在生活中摸爬滚打,需要一个情绪上的出口。《走走停停》丢掉了所有大开大合的夸张情节,把普通人的日常搬上了舞台:失业、失恋,回家躺平,想做点什么又眼高手低,看似事事无成但身边又围绕着确凿的爱,就这么平凡地、安全地走了生活的斑马线,影片内外达成了最大范围的共鸣。
片中对几乎所有的小人物,都有着细腻的关照。戏中戏的“元电影”设置,让每个人都成了拍摄与被拍摄的人,放大了各自的瑕疵,也更动人地展现出最不为人言的情感波澜。那一刻,谁都是主角,谁也都不是主角,或者说,银幕外的观众,才真正成为了主角。
这份处理,让电影中的笑,化为了街边草地上无心绽开的一朵朵小花,细碎、自然、自洽。触摸花瓣,甚至还能在那柔软的质感中感受到一份由人与人之间羁绊交错出的脉搏跃动。这就是电影最为可贵的生活感。
戏中戏:让观众参与故事
主角,自然要在电影中具有主场的重参与感。为了让观众达成这份参与,戏中戏成了《走走停停》最主要的叙事结构。
这种设计,在电影的开篇就完成了定调:一个静态窗格闪过,画面成了两个男人在车内的闲聊,正当观众以为这就是电影的主舞台时,镜头拉远,原来这一切是某部电影的片段。男主角吴迪(胡歌 饰)跟女友坐在电影院里,观众们则坐在自己的影院中看着主角。
看与被看,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照关系,大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韵味。正是这种潜在的套娃,把观众拉进了戏中全程沉浸,看着生活中熟悉的切片一幕幕上演,如同看着另一个自己。